描述
憨人醫生王金河
作者:江淑文、劉珊妏
繪者:查理布朗
出版社:使徒出版社
(內附英文譯本)
百本繪本 介紹為台灣奉獻的人
這是計畫準備要出版一百本「有關台灣的繪本故事書」的第一本,主要是介紹在台灣各地默默奉獻一生的人物。而在這些人物當中,有些是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人,有些是飄洋過海來到台灣的異鄉人,這系列繪本也會介紹台灣人在外國照顧艱苦貧困者的感人故事。他們無論落腳在哪裡,所做的事,都是實踐聖經裡的教導,呈現對台灣這片土地和人的愛。
路加福音第十三章10至17節,說耶穌在安息日醫治了一位病了十八年的駝背婦人,除了有聖經解說耶穌行醫治病的神蹟外,就是介紹王金河醫師怎樣在台南的北門開設診所醫治病人,後來發現了震驚人心的烏腳病人生命的苦難,而積極尋求治療的可能。
本書也談到出名的外科醫師謝緯牧師怎樣協助幫忙為烏腳病人開刀,以及孫理蓮女士創辦的「芥菜種會」如何在財力和物資全力支援等,讓我們這代的孩子知道咱台灣有這麼美好的典範人物可以學習。
【憨人醫師 王金河】敘述王金河醫師在家鄉台南北門照顧烏腳病人,醫治他們的病痛、以信仰撫慰他們病中的心情、用輔導就業來解決康復者未來的生活,「歡喜做憨人、越做越高興」是王金河醫師一生的最佳註解。
這本繪本最大的特色,就是內容淺白易懂,所畫的人事物也非常貼近。繪者為了真實了解王金河醫師,專程走訪台南王金河紀念館瀏覽很久,並透過實地訪視王醫師的診所、故居,北門嶼長老教會,回來後才著手繪畫。
不但這樣,這本繪本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在最後設計「親子旅遊」導覽,以地圖顯示若要帶孩子參訪「台灣烏腳病文化紀念園區」可行的路線,以及整個園區的生態環境,可以按圖尋訪故事中主角在台灣工作生活的美好腳蹤。本書並提供QRcode,只要掃描就可以上網聆聽故事內容。另隨書附英文譯本,提供英語小讀者自己閱讀的機會和樂趣。
有關烏腳病
根據文獻記載,烏腳病最早出現於1921年,當時只有零星幾個病例,因此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但到了1956年,台南縣安定「復榮村」全村共553人,卻有490人出現皮膚暗沉的現象;在1956-1960年之間,罹患這種疾病的人數大幅增加,隨著媒體的大篇幅報導,政府部門開始關切此怪病,同時醫學界也投入研究。
烏腳病患者以八掌溪出海口的南北兩岸四鄉鎮發生的案例最多,台南學甲區、北門區以及嘉義布袋鎮與義竹鄉這四個地區全都緊鄰著台灣海峽、土壤鹽分甚高、農作物難以生長,居民多半靠著捕魚或養殖業為生。部分沿海地區因沒有自來水,人們每天就從井裡打水來喝。但鄰近海邊,淺層的井水過鹹,並不適合飲用,當地居民遂挖掘深井,井水水質清澈、冰涼甘甜。而引發烏腳病的原因就是跟這生活習慣有關,因為這些地區的井水裡含砷量過高,長期飲用的結果,導致慢性砷中毒,起初四肢末梢血液不流通,無法獲得足夠的營養與氧氣,進而出現麻痺、發冷症狀,病情更嚴重時,患部會產生劇烈疼痛,趾部發黑、潰爛,甚至還會出現壞疽自然掉落的情況,當組織嚴重壞死時,僅能以手術切除方可保命。
當時,孫理蓮女士主動前來關心烏腳病患,並且成立了「憐憫之門」烏腳病免費診所,邀請遠在埔里的謝緯醫師一同前來加入對抗烏腳病的行列。孫理蓮女士的資金與資源、謝緯醫師的外科醫術,再加上王金河醫師的術後照顧與生活重建,成為早期烏腳病醫療救治的鐵三角。
曾經令人聞之喪膽的烏腳病,隨著自來水的普及後,逐漸消失於台灣,若是想要探知更多有關烏腳病的故事,不妨前往「基督教芥菜種會北門免費診所」或「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來一段深度歷史之旅。
1950到60年是一個物質缺乏、知識貧脊的時代,台灣人民的生活處境普遍清苦。居住在台灣沿海一帶漁村村民,更是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生活較大城市裡的居民更不安穩,只求每日辛勤工作得溫飽,身體健壯就好,然而這樣簡單的期盼,對罹患烏腳病的患者來說,卻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當時許多患者因為罹病,嚴重影響了家庭經濟,收入的短少再加上醫療費用的支出,無疑是在窘迫的經濟中雪上加霜。因為對烏腳病的不了解,病患們還得飽受鄰里友人的訕笑,謠傳那是做了虧心事被上天懲罰,才會「黑手黑腳」,這樣的內心煎熬,使得烏腳病患逐漸失去人生的盼望,因而有些人自行了斷生命。
1.憨人醫生王金河
2.澎湖阿嬷白寶珠
3.金飯碗換破碗的施乾
4.甘為霖的冒險之旅
5.快樂山上的醫生戴仁壽
6.井上先生,謝謝您
7.孫理蓮心中的小喜樂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