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書介
透過聖經作者的文字、經由讀者及傳道人的詮釋,聖經的話語為經驗上帝的現實開啟了新視野。
目錄
9 第一章
恩賜、知識、真理
31 第二章
邪惡:神學的現實
53 第三章
和平/平安:關於耶穌身份的神學
75 第四章
上帝:同在的神學
101 Part I :
Gift, Knowledge, and Truth
127 Part II :
Evil: A Theology of Reality
153 Part III :
Peace: A Theology of Jesus’s Identity
177 Part IV :
God: A Theology of Presence
序
2017年慶祝宗教改革5百年時,在一偶然的機會,經由德國友人的介紹認識了克莉斯汀‧赫梅爾博士(Dr. Christine Helmer),她是著名研究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的專家,任教於美國西北大學。當時就誠摯邀請她能否於2018年3月前來台南神學院主領一糸列「新樓講座」演講,剛好也回應宗教改革5百年慶後的反思;也心想日後若有南神畢業生到西北大學跟著赫梅爾教授研究宗教改革不知有多好!
從柏拉圖的《饗宴》(Symposium)開始,赫梅爾教授認為柏拉圖是將蘇格拉底的話語定位為《饗宴》的核心。而「愛」是他們在漫長艱困的戰爭終點所歌頌的神明。赫梅爾教授說戰爭當中的「愛」將柏拉圖的《饗宴》定位於西方哲學的起源。由此,赫梅爾教授問道:「我們如何思考建構適合的神學定位?」這也構成本講座的內容,從第一講:恩賜、知識、真理;第二講:邪惡:神學的現實;第三講:和平/平安:關於耶穌身份的神學;及第四講:上帝:同在的神學。
作為宗教改革的研究學者,赫梅爾教授認為改革宗教會從個人主義的角度詮釋路德對於因信稱義的理解,吻合現代改革宗神學家發明的世界觀,也就是現代主體性,是理性且擁有道德自主性,可以自由選擇人生的方向;同時,西方將路德對於個人自由的堅持也延伸到文化及政治領域,儘管現代性也以奴役有色人種為基礎。赫梅爾教授說,然而在全球脈絡之下思考因信稱義的神學家,必須質疑這種常見的方式,也就是將路德對於個人的堅持跟重視個人自主性的現代精神連結在一起。
赫梅爾教授認為改革宗神學家扭曲了路德的因信稱義理論,藉此使改革宗思想跟重視教會的羅馬天主教拉開距離。改革宗神學家闡述因信稱義而向改革前進一步,以教會作為強調個人的代價而後退兩步。這也可從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看出,過度強調個人的情況,尤其是驅動西方政治的新自由主義形式:個人有選擇用口袋裡面的錢來買任何東西的自由。赫梅爾教授說韋伯看出改革宗主體,是如何驅使資本主義精神走向反烏托邦的終局。在此,我們看見孤單的個人跟群體隔絕,因為個人完全體現了為了自己想要獲取財富的價值觀。
現代的改革宗主體處於想要獲取的慾望所構成的監牢,導致他無法享受勞碌的成果。這主體以殘酷而孤立的形象大力地形塑全球企業經濟學。
最後,赫梅爾教授也見證著還有另一種理解因信稱義的方式,那就是因耶穌使罪人們因信稱義所組成的群體連結在一起。上帝在耶穌裡面的同在流露到個人,他/她們擺脫自身利益,得以自由地感佩及友愛鄰舍。共同關注因信稱義成為許多全球基督徒的特色,這些人沒有直接承繼西方堅持個人首要性的傳統,他/她們重視牧養事工、基督徒的見證,在主流文化不是基督教,而且基督徒會受到嚴重迫害的脈絡之下優先考量教會:作為群體基督徒們的意義。
西方社會充滿世俗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及改革宗神學數百年來跟羅馬天主教爭論,而漸漸摒棄教會群體性的重要性,人們忘記群體的重要性是在基督徒當中以及向世界傳達基督同在。赫梅爾教授說改革宗神學家接受挑戰的時候到了,要意識到群體的重要性,是使基督的事工在世界上具體可見。基督的事工不是隱藏在世界上,而是可見於教會。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