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書介
透過小女孩的眼睛,我們有機會一窺地質學家林朝棨先生的故居,也看出他博學、富有聯想力、細心、做研究十足熱情等人格特質。故事中的小女孩是林朝棨家族第三代晚輩,她和弟弟稱呼林朝棨為舅公。小女孩與弟弟來到舅公的書房,藉由一個又一個沒看過的「寶貝」,帶出林朝棨陸續發現稀有生物的過程,那不只是林家人互動的美好回憶,更成為台灣地質、古生物學上嶄新的一頁。
台灣地質古生物先驅 林朝棨
林朝棨先生(1910-1985年)台中豐原人,父親林慈、母親陳春欣,五個兄弟中排行第三,他的姊姊林瓊仙,畫家廖繼春是他的姊夫。豐原公學校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取日本子弟才能就讀的台中州立第二中學,當時全班僅有兩位台灣人。五年後以全校第一名畢業後考取台灣唯一的高等學校——台北高等學校,二年級時選擇理科乙類並開始學習德文。
林朝棨高等學校畢業時,台北帝國大學甫成立第二年,便以優異的成績直升入學,並進入剛設立的理農學部地質古生物學科就讀,當年該科僅有他一位學生卻有四位日籍教授共同指導他。科主任早坂一郎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他將畢生所學傳授給林朝棨,努力培育台灣第一位地質古生物科學生,在林朝棨畢業後,又引薦他到日本仙台市的東北帝國大學完成地質學博士的學位,林朝棨成為台灣人的第一位地質學家。
林朝棨成長於基督教家庭,14歲時就在豐原教會受洗,熱心教會事工。他和吳嫣嫣女士於1934年4月10日在台南市太平境教會由巴克禮牧師證婚,婚後前往滿洲國的新京(現長春)工業大學教書,後又任教於北平師範大學和北京大學,因吳嫣嫣不會說華語及長期戰亂,以至於找不到教會作禮拜,因此中斷敬拜一段時間。直到1946年全家回台,林朝棨在台灣大學任教後,先在和平教會禮拜半年,爾後轉往東門教會聚會。1951年11月被選為長老之後就連續擔任此職位直到70歲退任,長期擔任主日學校長以及青少年團契顧問,致力於栽培年輕一輩的教會青年。
林朝棨夫婦常接濟許多從中國來台、昔日他在中國任教時的學生。那些學生剛來到台灣,舉目無親,就住在林朝棨的家中,一間日式宿舍,擠了一、二十個人,吳嫣嫣沒有錢買菜,就把自己的結婚紀念品拿去跟人家換米,買菜來煮給那些學生吃。林朝棨負責教會事工時,兒女們禮拜天都要比平時起得早,因為八點以前就要跟隨父親到教會,開門窗、整理桌椅等主日學準備工作,無論風雨,從不間斷。教會青年有什麼問題想請教他,或是有什麼事想找他商量,他都非常樂意,也常幫忙學生介紹工作或促成婚姻大事,但他從不幫自己的子女介紹工作。
林朝棨全家福
林朝棨曾擔任台灣神學院兼任教授、台灣基督教社會互談會理事長以及YMCA青年會理事等職位。平日勤讀聖經,時刻禱告的他,對於舊約的創世記有獨特的見解及心得,是國內進化論神學的首創者。他常常以科學家的立場,以理性謙遜的態度來探討神學忠於信仰,亦不違背科學精神來探討聖經的道理,令人敬佩。
林朝棨終身致力於地質古生物學的研究,使他成為國際知名的台灣籍地質學家,學術界亦尊稱他為「台灣第四紀之父」。位於新北市八里區的十三行遺址以及位於台東縣長濱鄉的八仙洞舊石器時代遺址,皆是林朝棨偕同其他教授實地探勘並參與考古作業之成果。書本不離手的他,也經常參與野外實地勘查,跋山涉水,為把握時間,直接就著長褲、穿著鞋襪涉過溪水。長期下來,對他的骨頭、膝蓋造成嚴重的損害。家人擔心他太辛苦了,勸他要多多休息,林朝棨卻回答:「鑽研學問比生命還重要。」因為對他而言,擁有生命卻不盡力去追求學問知識,正如擁有肉體軀殼卻沒有靈魂一樣。
林朝棨和吳嫣嫣生有十位子女,半數是林朝棨任教於中國時出生。在那個烽火連天醫療缺乏的時代,有三位女兒很小就夭折,是他們心中最大的遺憾。吳嫣嫣是一個家庭至上、一肩扛起家務的人,讓林朝棨在學術的道路上沒有後顧之憂,夫妻結縭51年,鶼鰈情深,是上帝所賜福的模範夫妻。
1985年,林朝棨別世,享壽76歲。他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平凡的人,年輕時就倚靠來自信仰給予的信心,在當時艱苦的環境中勇往直前,確立自己的目標,創造了不平凡的人生,為台灣的地質學打下深厚的基礎。
*本書感謝林朝棨教授的兒子林恩朋提供、校正資料,並親筆完成親子導讀一文。故事中的人物,以林朝棨與他的姊姊林瓊仙(畫家廖繼春的夫人)、林瓊仙的外孫女陳詠文、外孫陳東杰生活故事為雛形發展。感謝廖敏惠(廖繼春小女兒)保存良好的資料,給予本書莫大的幫助。
林朝棨年表
1910年 生於現今台中豐原。
1917年 入學豐原公學校。
1923年 入學台中州立第二中學。
1928年 入學台北高等學校理科乙類。
1931年 入學台北帝國大學新設地質古生物學科。
1934年 畢業,留校當助教;該年與吳嫣嫣結婚。
1935年 進入基隆顏家的台陽礦業任工手,擔任瑞芳金礦和中央山脈的油田地質、河川地質的探勘工作。
1937年 早坂一郎安排下,到滿洲國新京(現長春)工業大學任教。
1939年 到北平(現北京),接受北平師範大學地學系和北京大學地質系的聘書。
1942年 擔任當時北平師範大學地學系系主任。以其身分幫助許多抗日分子脫離險境。
1946年 返台,先到台中師範任教務主任半年,之後任台大地質系教授。其間協助各地水庫礦坑的建設工作。
1952-54年 省建設廳借調擔任專門委員兼礦物科科長。
1957年 完成《台灣地形》一書。
1963年 完成〈台灣第四紀〉一文,也因此獲得日本東北大學理學博士學位。
1968年 發現台東長濱八仙洞遺址。
1969年 撰寫龍宮貝的報告,該貝類之前僅發現三枚,存一枚,台灣一舉發現三枚,且兩枚是活的。
1970年 創立中華民國貝類學會。
1980年 在台東東河金樽港所採集的煙管蝸牛標本,後來被命名為林朝棨煙管蝸牛。
1985年 別世。
著作有《台灣地形》、《台灣地質》等書,並編輯《中山自然科學大辭典——地質學》。
照片提供/林朝棨家屬授權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