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書介
本文選標題《「中—間」的相關性》可理解為楊慧林的自我理解和自我定位,而且是他在參與漢語神學運動近四十年後的自我總結和理論反省,即,正像其三部分標題(「中西之間」、「古今之間」、「學理之間」)所暗示的,在中西、古今、學理之間的相關互應和意義追尋,一方面是中西、古今、人文學與神學所指向的意義和用以承載與表達意義的語言之間的相關互應,這種相關性關係(或者說,意義結構)生成自意義本身之事件性的發生,以及人對此發生事件的回應、詮釋和表達。另一方面,楊慧林關注具體處境與生存經驗的現代漢語人文學者在中西、古今、人文學與神學之間的意義追尋和詮釋。這三部分標題排序暗示着楊慧林自一九八八年開始學術生涯以來研究、思考和寫作的三大重心,以及逐漸明確的思想立場和研究方法。
目錄
致謝
編者導言一(楊熙楠 撰)
優雅謙和的同行者:楊慧林教授
編者導言二(瞿旭彤 撰)
意義結構和語言事件
—在中西、古今、人文學與神學之間的相關互應與意義追尋
序一(司馬懿 撰 陳龍 譯)
楊慧林:對「意義」的學術求索
序二(金容希 撰 陳龍 譯)
中國文學研究中的理論與神學導論:初步圖示
第一部分 中西之間
「融散」與「福傳」之辨
—許理和《佛教征服中國》引出的問題
佛教與基督教對話中的三個問題
中西「經文辯讀」的可能性及其價值
—以理雅各的中國經典翻譯為例
何以為「聖」
—理雅各對「聖」與「神」的譯解
「本地化」還是「處境化」
—漢語語境中的基督教詮釋
神學倫理學的當代意義
—「奧斯維辛」和「文化大革命」所引出的真正問題
解讀「中國化」問題的中國概念
—以「對言」和「相關」為例
西方馬克思主義宗教論說的六個問題領域
第二部分 古今之間
創世神話的現代讀解
從福柯重讀愛比克泰德、利瑪竇、王陽明之間的「知」與「行」
哲學家/傳教士之「賭」的文化隱喻與思想空間
「經文辯讀」與「詮釋的循環」
「經文辯讀」中的思想對話
讀解「聖言」
—神學解釋學向現代解釋學過渡的問題種種
作為方法的比較文學及其可能
—以阿甘本的解經為例
在「道」與「邏各斯」的「相參」之後
第三部分 學理之間
當代神學對文論研究的潛在價值
「非宗教」的基督教與「無神論」的神學
齊澤克的「基督教遺產」與意義結構
「反向」的神學與文學研究
—齊澤克「神學」的文學讀解
思想鏈條上的《骰子一擲》
—薩特、布朗肖、德勒茲、巴丟解讀馬拉美的一個詩句
「被作孽」與「自作孽」的悖謬及其消解
—從《李爾王》讀解「終極關懷」
經典旅行中的加法和減法
—以《威尼斯商人》的漢譯及其選擇為例
「意圖」與「信念」何以應對「責任」
作為方法的神學:楊慧林教授訪問錄(楊俊杰整理)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