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我們認知上主賜給萬民多元、豐富的神學思想、詩詞、音樂藝術,須對不同世代的處境、作者的背景、內容、風格有最基本的了解,才能貼切地詮釋、唱出他們的心聲與精神,也當配合禮儀的脈絡與生活的處境才能發揮信仰的力量。
這本《上主教咱唱新歌:台灣2009《聖詩》手冊》就是為此而寫。
第一部 從耶路撒冷到台灣:古今聖詩發展簡史
基督教聖詩發展簡史
現代聖詩與禮儀音樂之發展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聖詩編輯簡史
第二部 上主教咱唱新歌─各首聖詩簡介
第三部 聖詩詞曲作者簡介
主編簡介
駱維道
台南神學院道學碩士,紐約協和神學院(School of Sacred Music, 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 New York City)教會音樂碩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音樂哲學博士。台南神學院前院長、教會音樂系所主任、禮拜與教會音樂講座教授。
《聖詩》2009 主編,本書主編。
序/推薦文
本書誠如主編駱維道牧師所說,是歷經多年的摸索、掙扎、反省、翻譯、創作才能完成。然而,本書最重要的,不只是作者陳述收集普世教會之詩歌及創作本土聖詩之艱辛過程,更是考驗台灣教會或信徒們能否理解、吟唱上主要教我們的新歌(包含台灣本土與普世77個國家/地區的信仰體驗),經由禮儀與音樂來重新賦予台灣教會連結普世、認同本地之契機。
聖詩在禮拜中的吟唱,如編輯小組宣稱是「來稱頌創造主上帝的榮耀、宣揚救贖主基督的恩典、見證慰助者聖靈的權能」此三一上帝啟示的奧秘,同時,禮拜中也能「體驗普世子民的團契、釘根本土的見證與期待上帝國的實現。」然而,我們捫心自問,目前流行於台灣教會的「敬拜讚美」所吟唱的詩歌,真的能與普世教會同聲頌讚上主的公義嗎?真的能夠實際撫慰當地人們辛苦的心靈嗎?
聖詩所要表現的應是寓於永恆之中的此時此刻,它借助樂音在情感上將自己與上帝聯繫一起。情感是宗教思想的補充品,是心靈的一種意向,超越思想和行為的一種直接體認。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湯樸(William Temple)雖然感受「當音樂激盪著我們,在這種完美的滿足中會忘却自己的存在,體認持續的時間消失,永恆的瞬間來到。」然而感受過後,他仍說:「當這一切都過去時,我們應低頭細想!」
聖詩的重要性在於聯繫宗教情感於宗教信仰,並經由它對超自然力量及其象徵事物,產生宗教情感之心理體驗。宗教學者奧圖(Rudolf Otto)說:「在所有強烈而真誠的宗教情感中,一種最深切、基本的因素是對信仰者以一種幾乎神魂顛倒的力量來佔據整個精神。」情感作為一種彌漫性的因素,滋潤著精神生活的每一片沃土。宗教音樂的曖昧就在於此,在表達宗教情感的同時是淨化了情感?還是混淆了情感?是導引了情感?還是迷糊了情感?
情感的走位是現今教會「敬拜讚美」的極大試探,如果它沒有引入理性、沒有導出意志,只剩下情感自身,情感就會以自我感覺來定位崇拜的對象,就會以自以為是來強化情感自身。失落理性與意志的「敬拜讚美」,其散發出來的宗教情感就好像於操場跑步的跑者一樣,不管跑得多好多快,它的終點還是它的起點,一直在自己設定的氛圍繞圈。
宗教與音樂自古以來就纏綿不斷,有時音樂助興宗教,有時宗教滋養音樂。作為宗教音樂,除了外在音樂形式及樂器表現外,重要的是形塑一種氛圍、情感,讓永恆亮光能在此時此刻把握、感受,並由此重新解釋個人或族群的整個過去與未來,賦予它們現在前所未有的意義。在此,永恆和現今透過樂音結為一體,並以其中所發生的故事作為題材吟唱。
偤太人的詩篇就是如此,如同一篇偉大史詩動人心魄,其中述說吟唱的就是以色列人在族群歷史中與上帝交感的故事。抽掉了如此故事情節,吟唱的人們或下一代就難以體會詩詞的情感意義,這種情感意義基於個人或族群在過往所體認的事實及對不可測度未來的信靠,勇敢告白上帝是以色列人祖先們的上帝,也是現今引導我們,值得我們信靠的上帝。
宗教音樂中的故事是一種見證,說明在神性所支配的人物與事件中,是如何地經由轉化與轉機化危險為祝福,經患難而拯救。這種情感意義留置於詩詞中,透過樂音讓現今吟唱的我們吟味,以相同感受的情感轉移成自己的故事。這種詩歌沒有風花雪月下的自憐,就是歷盡滄桑,也要把自己或族群納入永恆的整體意義,讓上帝的作為與自己及族群歷史結合。
詩篇中的樂曲詩詞就這樣將以色列人對上帝的認知與情感聯繫起來,導致認知結果或想像中的行動過程,都可以在原來的情感基礎上帶來新的感情反應,從而協調情感與認知的整合來激發作出更具熱情的重大定向決定。它表現的方式可以是對上帝恩待族群的感恩歡樂,也可以是對上帝審判族群的悔罪哀傷。不管方式是敬畏、恐慎或感恩、讚美,它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可說。而且吟唱的同時,情感才會依賴上帝的公義來激發行動。
神學家阿奎那(Thomas Aquinas)說上帝是超越語言所能描述的,但又可通過禮儀去認識與接近,而且經由這樣的類比,人們才更有可能以熟悉的事物去思考抽象事物。真正「敬拜讚美」的樂音無非催化人們的情感去接近上帝,並在此情感的基礎上帶來新的感情反應,趨使熱情在自己熟悉的事物(如自己的歷史及族群故事)去思考上帝、認知上帝。
宗教情感抒發不當的主因根源於基督教是一個外來的宗教,不曾深度根植於當地人們的歷史情境與生命困惑,於是宗教情感的抒發無法與人們的歷史根源與情感連結一起。這也導致基督徒宗教情感的不當抒發,宗教情感只是用來滿足短視的心理需求,被抒發來應付資本主義生活中精神空虛下的短暫熱絡而已。故此,本書《上主教咱唱新歌:台灣2009《聖詩》手冊》的出版更顯重要,盼望真的能如主編駱牧師所說:「我們終於跳出百餘年來只以西方文化詮釋基督教信仰的枷鎖」,而能以台灣本土與普世77個國家/地區的信仰體驗所吟唱的詩歌,一起學習「上主要教我們唱新歌」(詩40:3)。
──前台南神學院院長、教會歷史學教授王崇堯牧師
前言
著對上主唱新的歌!全地攏著對上主唱歌!
著對上主唱歌,稱讚伊的名!著日日宣布伊拯救的好消息!
著對萬國宣揚伊的榮耀!著對萬民講起伊偉大的作為!
(詩篇96:1–3,現代台語譯本)
「向上主唱新歌」是詩篇作者對歷代到今日全世界所有信徒的呼籲。聖詩從耶路撒冷經歐美唱到台灣,是從1865 年開始,外國宣教師們把福音傳到台灣,教導我們唱歐美西方基督教的詩歌,讓我們體驗敬拜上主的喜樂、了解福音的真諦、感受上主所賜的平安與盼望。
將近70 年之後,我們才開始模仿、學習創作聖詩。再經過 30 年,我們才開始發揮本土的各種語言、文化、音樂詮釋我們的信仰,表達我們與上帝的關係,對救恩的了解,及如何在我們的處境中疼愛鄰舍、分享福音的信息。又經過28 年的摸索、掙扎、反省、翻譯、創作後,我們才在2009 年完成了新《聖詩》的編輯、出版,讓我們果真能「向上主唱新歌」,稱頌創造主上帝的榮耀、宣揚救贖主基督的恩典、見證慰助者聖靈的權能、窺視三一上帝啟示的奧秘、體驗普世子民的團契、釘根本土的見證與期待上帝國的實現(見《聖詩》目錄大綱)。
我們終於跳出百餘年來只以西方文化詮釋基督教信仰的枷鎖,而能包含台灣本土與普世77 個國家/地區的信仰體驗,包含神學、禮儀與音樂(聖詩),藉著這些,上主在教我們唱新歌(詩40:3)。
我們都相信《聖經》是上帝的話語,而「聖詩」是人的話,是歷代信徒、神學家、牧師、詩人與音樂人/家依各時代的文化、藝術、處境、風格,詮釋《聖經》的內容,反省與他們的關係,描述他們信仰的掙扎,讓我們看見上帝在歷史上的作為與榮耀,分享他們所獲得的啟示、體驗與見證。這些歷代信徒的信仰結晶讓我們認識上主在歐美世界各時代的作為,但好像與所謂的第三世界及台灣缺乏直接的關係。所以我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依「我唱我所信」的告白編輯了這本新《聖詩》,讓我們體驗、實踐了「道成黃身」、釘根本土、普世教會在基督裡合一的信仰見證。我們認知上主賜給萬民多元、豐富的神學思想、 詩詞、音樂藝術,須對不同世代的處境、作者的背景、內容、風格有最基本的了解,才能貼切地詮釋、唱出他們的心聲與精神,也當配合禮儀的脈絡與生活的處境才能發揮信仰的力量。這本《上主教咱唱新歌:台灣2009《聖詩》手冊》就是為此而寫。
第一部「從耶路撒冷到台灣」是導論,簡述基督教歷代、古今聖詩與禮儀之發展,及聖詩從耶路撒冷經歐美傳到台灣百餘年後,我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處境化新《聖詩》編輯之過程、時代意義、檢討與挑戰。第二部「上主教咱唱新歌」依聖詩編號之次序排列,對各首聖詩之來源、背景、內容、音樂風格、詮釋、運用法等做簡單的介紹。
此書原是為台語《聖詩》而寫,且絕大部分的手冊內容完成於華語翻譯之前,故所有首行都是用台語,下方再加註華語與原文,詮釋也是以台語版的歌詞內容為主。眾所周知,完美的詩詞翻譯需考慮信(忠實於原文)、達(語詞通順明瞭)、雅(詩詞優美)的要求,但三種或以上不同的語言,在特定的詩體結構(行數、字數、韻腳等)與樂句(音高、旋律進行、詞曲關係等)之限制下,要達成此理想幾乎是不可能之舉。早期(尤其從廈門傳來的聖詩)的翻譯較為自由,近代的翻譯則較能保持原意,偶爾也會超越原歌詞的深度與廣度。尤其這本《聖詩》有台語、客語與華語三種語言的版本,若詳細比對,會發現其主旨、內容大致相似,但翻譯(從原文到台語、客語、華語)後的詞句會有不少的差異,這不只是語言、詩、文學的問題,也是翻譯者的想像力、創意性與神學詮釋的結果,這是不同語言的文學可能發生的現象。讀者對某首聖詩的歌詞倘有疑問,可找外文聖詩/書,或上網查詢、比較那些原文,以獲得更深入的了解。有關各首詞曲作者的生平則在第三部「聖詩詞曲作者簡介」中可找到,依姓名的英/原文字母及台/客/原民語羅馬字或華語拼音的次序排列。
在此需特別說明的是,世界各國的作者姓名及各地的地名,大都無法以台、華語/漢字準確地音譯(transliteration);尤其超過四、五個音節(syllables)且非常困難發音的,無論如何音譯都無法正確。且本書並非全部採取英語,而是盡量照作者國籍的語言發音來音譯,故會出現和一般熟悉的譯名完全不同的譯法。因此,除非已成慣用語(如:Francis 法蘭西斯),其餘我們皆簡化,儘量以其姓氏/地名的音節二、三字為限(如:Davis 戴微斯、Woodman 武德曼),字尾er與el 也省略「爾」字,(如:Winter 溫特),有s、d、t 的也儘量省略(如:Wreford 瑞福,Synesius 希內修),不得已才用四或五個字(如:Pierpoint 匹爾波印)。所有的外國作者、地名皆提供完整原文在旁,讓讀者容易讀,也可在書上或網路上找到所需資訊。這些簡化但易讀的作法,敬請諒解。
許多聖詩之來源、作者、背景等都是主編本人自1968 年起親自從多國作者本人或其友人的唱頌、介紹或詮釋,或主編自己錄音、記譜、翻譯而獲得的原始資料,不是從書上或網頁獲得的資訊,所以沒有註腳也沒有參考來源。本手冊之其他撰寫者都花許多時間細心查考歷史資料及網頁資訊,他們都一一列出以示負責,但眾所周知,網頁變化很快,依網址進入,有的恐已消失,資訊也不一定都正確,無法找到想查考的資料。這點也請讀者諒解。聖詩的首數前冠以「#」是聖詩學中常用的符號標示。曲調說明的歌譜皆以首調唱法標示,需要時會附註音名。調名的由來,除非作曲者、命名者或文獻中有特別說明其特殊意義,只能單純將地名或人名翻譯出來而已。聖經經節或名詞大部分節錄自《現代中文譯本》2019 年版,若取自其它版本會加以註明。文中若須註明聖經版本,時以簡寫標示,如:《現中1995》表《現代中文譯本》1995 年版,《和修》表《和合本修訂版》(2010 年版),《現台》表《現代台語譯本》(2021 年版)等。
此手冊的編寫過程斷斷續續超過十多年,有許多人參與,在各首與作者簡介之末尾均記有其台語姓名首字之簡寫,以示負責;編排整理時,也儘量保留原作者的寫作風格及語氣。我們感謝這些同工之辛勞與貢獻,尤其感謝李金幸牧師十多年來所下的苦工與陳琇玟教授細心的校閱,也非常感謝內人蘇蕙蓁老師半世紀多以來的支持與協助及製譜,沒有她的犧牲、批評、鼓勵,我不可能單獨做這些研究與出版。
最後要感謝蘇天明牧師家族的奉獻及南神出版社的發行,使本手冊終於問世。書中之內容或資訊倘有任何錯誤,敬請賜知,以便再版時訂正。
願一切榮耀、感謝、讚美歸於教咱唱新歌的主(詩篇40:3)。
──駱維道
目 錄
序一 王崇堯教授……………………………………………………………..… 7
序二 鄭仰恩教授……………………………………………………………… 10
序三 顏信星牧師……………………………………………………………… 13
前言…………………………………………………………………………….… 15
撰寫者簡介……………………………………………………………………… 19
略語表Abbreviations… ……………………………………………………… 21
第一部 從耶路撒冷到台灣:古今聖詩發展簡史
第一章 基督教聖詩發展簡史………………………………………………. 25
一、聖經與初代教會的聖詩與禮拜……………………………………… 25
二、希臘與拉丁聖詩……………………………………………………….… 42
三、宗教改革與德國聖詩………………………………………………..… 44
四、韻文詩篇……………………………………………………………..…… 46
五、英國十八世紀前後之聖詩…………………………………………… 48
六、美國聖詩………………………………………………………………..… 51
第二章 現代聖詩與禮儀音樂之發展…………………………………… 53
一、普世合一運動(Ecumenical Movement)與超教派禮儀之形成…… 53
二、英國之聖詩大爆炸(Hymn Explosion)………………………………57
三、普世教協(WCC)第六屆大會對禮儀與教會音樂之影響……… 58
四、世界民族音樂文化之啟蒙………………………………………………..…61
五、1980 年代普世、環球聖詩之興起………………………………………68
六、環球多元教會音樂風格………………………………………………….…69
第三章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聖詩編輯簡史………………………………..…77
一、台灣聖詩沿革…………………………………………………………………77
二、2009 新《聖詩》形成之時代背景…………………………………… 85
三、新《聖詩》編輯之信仰根據與原則……………………………….… 87
四、新《聖詩》來源、編輯過程與特色…………………………………. 91
第四章 台灣處境化聖詩之時代意義、檢討與挑戰…………………… 98
一、教會音樂處境化之意義……………………………………………….… 98
二、台灣聖詩詞曲處境化之表現………………………………………… 100
三、新《聖詩》之時代意義…………………………………………….…. 107
四、新《聖詩》之檢討與挑戰…………………………………………… 109
附錄:唱聖詩需以「阿們」結束嗎?……………………………….… 115
第二部 上主教咱唱新歌
各首聖詩簡介(按聖詩首數次序)…………………………………..…119
第三部 聖詩詞曲作者簡介
翻譯說明………………………………………………………………..………987
聖詩詞曲作者簡介(按原文拼音、字母次序)……………..……988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1674
個人照片致謝…………………………………………………………..… 1682
《聖詩》2009 歷屆參與編輯人員(1980-2009)……..…..1696
索引
調名索引…………………………………………………………………… 1699
英語/原文歌詞首行索引……………………………………………. 1708
華語歌詞首行索引……………………………………………………… 1719
客語漢字歌詞首行索引………………………………………….…… 1729
台語漢字歌詞首行索引…………………………………………….… 1738
台/客/原民語羅馬字、漢語拼音歌詞首行索引…….……. 1748
詩詞、曲調作者(姓名/譯名)索引……………………….…..1759
旋律首句簡譜索引………………………………………………….…. 1776
詩詞、曲調國別/地區索引…………………………………….…. 1791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