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本書是作者親訪醫生、護士和病人的真實記錄。書中指出瀕死病人面對死亡時,會經歷否認與隔離、憤怒、討價還價、沮喪和接受五個階段,並揭示醫護人員和病者家屬在接觸病者時的困難。作者認為幫助瀕死者最有效的方法,是給予他們宣泄機會,聆聽他們的心聲。
書中也提到一些切實關懷瀕死者的人,在關懷過程中,同樣得到助益。他們從中認識人類心思的活動,人類生存獨有的容貌,和學會平靜地面對自己人生的最後一程。
為切合華人讀者需要,全譯本特於部分篇章後加插華人案例,讓讀者更能掌握此書內容和要理。
《最後一程》距今雖已久遠,但當中的個案故事仍是行內人津津樂道的。作者用大半生致力研究、探索死亡告瀕死的表現,打破了醫生、醫護人員、病人和病人家屬對死亡的沉默,使死亡成為日常話題,當你和我走到取後一程時,也來談談它,有了共同話題,就不致孤寂地離去了!
──謝建泉醫生
生死教育學會會長
本書是一本改變世界的著作,打破「死亡的禁忌」,在醫療領域中,重現了臨終病人的心聲與權益,也從而開啟了近代「安寧療護」(Hospice Palliative Care)與「生命末期照顧」(End-of-life-care)的專業知能。本書著於四十多年前,……現在重譯並重新出版此書的中文版,仍有其意義。一方面可以「溯古追今」,對照現代的情況與四十年前的美國相比;另方面體會一下四十年前「死亡的禁忌與文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此書確實是當年改變世界,使人們從死亡與瀕死學習生命的代表作。
──趙可式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教授
台灣療護推手
《最後一程》不單為瀕死者及家人帶來佳音,也為牧者、醫生、護士、心理學家、輔導者、社工及一切關顧瀕死者及家人帶來指引,更轉化了「全人醫治」運動的方向及策略,這本書觸動及啟發了不少心靈,讓「生寄死歸」這人生常理,真的能被人安然接納為生命旅程,以「平安」或「平常」心領受,感悟「生命中有死亡」及「死亡中有生命」的奧秘。
──蘇以葆主教
香港聖公會西九龍教區主教
《最後一程》是一本精神醫學、心理學、輔導學經典之作:對每一個正在走過「死蔭幽谷」的人帶來理解和安慰;對與病者同行的家人,及輔助的醫護人員、院牧、輔導者都有啟迪。本書作者己離世,她也親身經歷被冷落的孤寂,及面對死亡所需要的心靈力量。
──蔡元雲醫生
突破機構榮譽總幹事
再讀此書,欽佩這不愧為同類作品中的經典,作者展示了如何讓瀨死的人成為老師,教育助人者怎樣與他們共度最後一程,而不是說服對象按助人者的假設與「應該」來生活。這是專業助人者必須終身培育的一種涵養。
──盧惠銓牧師
院牧事工聯會專業發展及牧關教育督導
對於今天而言,這些四十年前的交流仍是那麼的歷久常新和充滿洞見。在這本書中所收錄的那些深情對話,對於當前這些關乎生命與死亡的反思而言,可算是一些極具價值的提示與支援。作為這方面的一種社區資源,這本書容讓人們談及死亡,面對人人皆有一死的前景。這始終是《最後一程》其中之一歷久不衰的遺產。
──克利希爾教授(Prof. Allan Kellehear)
英國巴斯大學死亡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簡介
庫柏爾羅斯(Elisabeth Kubler-Ross, 1926-2004)。瑞士精神病學家,一九五七年取得蘇黎世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曾獲頒二十個名譽學位。宗教與精神健康學會會員及多間精神治療機構成員。二零零七年入選國家婦女名人堂。她對死亡和臨終的見解,自成一家,開創「庫柏爾羅斯模式」,並通行至今。《最後一程》已被評定為「二十世紀一百本最重要的書」之一。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