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Tama Husung,是布農族人為一生奉獻給族人的胡文池牧師取的族名。Tama是父老的意思,是尊稱;Husung即豪爽之意。描述出高、瘦、腿長堅挺、走路很快的胡文池,1940年代開始一直到退休,以步行進入山區、傳福音給布農族人的印象。
領受天上來的異象
胡文池於1910年4月28日出生於現在的新北市新莊區,父親是漢醫,自小耳濡目染,有些醫學常識,對他往後在台東關山一帶服事原住民,幫助很大,常常以此解決原住民的疾病問題。
胡文池在1927年參加淡江中學入學考試,在路上撿到台北神學校(即現在的台灣神學院)50週年紀念圖片,他認為這是「從天上來的異象」,希望以後有機會可以前往就讀。在淡江中學就學時期,因為家裡經濟不寬裕,無法讓他完成學業,他鼓起勇氣去按校長家的電鈴,尋求幫助。校長偕叡廉(Dr. George William Mackay)親自開門、接待他,給他工讀的機會。1931年,胡文池進入台北神學校。當時的校長孫雅各牧師(Rev. James Ira Dickson)對他影響很大。他從孫雅各身上看到的不只是神學知識,更是將信仰實踐在傳福音、培植原住民人才、關心原住民宣教的見證上。
走吧!我們全家一起往東部去
1947年夏天,孫雅各問胡文池,願不願意到台灣東部,向布農族傳講福音,帶領他們認識主耶穌。那時胡文池已在台中大甲牧會一段時間,生活穩定,已經有五個孩子,牧師娘葉寶玉的肚子裡還懷著第六個孩子。在家人的支持下,他接受徵召,一家人在大甲教會、地方人士的歡送下,先回到新莊與家人小聚後,再往台東關山出發。這趟旅程,因為颱風把公路破壞殆盡,他們艱辛地從蘇澳往台東關山移動,其路程所費的勞苦,堪稱為宣教大遷移。
結實纍纍的事工
初到關山,人生地不熟,胡文池一家人怎麼落腳?如何進入山區接觸原住民?這些,上帝都有安排!關山神應醫院的黃應添醫師是基督徒,他把一間病房改成禮拜堂,供胡文池使用,並宣布——禮拜天早上來看病的布農族人,醫藥費全部減半;同時早上10點半開始作禮拜,禮拜後又有免費午餐!所以第一個星期日,就來了十多個小朋友和將近三十個大人。剛開始,黃應添請布農族的護士小姐把胡文池的講道翻譯成布農語。後來,黃應添找到當時布農族當中一位優秀的族人,大家稱他木下(Kinosita)先生,黃應添以兩甲水田為酬勞,請木下先生辭去警察工作,全心當胡文池的翻譯,協助胡文池傳福音,教導胡文池布農語。
到關山兩年後,胡文池就用羅馬字制定17個字母出版一本《布農羅馬字教本》,好讓有語言但沒有文字的布農語得以書寫、記載,之後又出版布農語聖歌集及馬太福音傳。1959年,胡文池有機會到美國進修,他珍惜這次的學習充電。回台後,著手翻譯布農語的新約聖經,費時12年,於1973年完成。來自瑞士的天主教白冷會(Societas Missionaria de Bethlehem, SMB)希望也能使用這本聖經,遂差派瑞士籍的貝惠德神父(Fr. Benz Titus)前來協助。
胡文池在布農族培育人才和發展教會方面,出力甚多。1949年,於花蓮玉里長老教會召開第一次的布農族聖經講習會,講師分別是胡文池、駱先春、江天順、陳惠昌四位牧師以及朱阿生長老,開啟布農族人才培育、自傳福音的第一步。之後十年,全台設立50間布農族教會。到他退休時,布農族教會已有六十多間,信徒約一萬兩千人,是當時布農族人口的一半。
家人是堅強的夥伴們
回顧胡文池一生的服事,家人的陪伴與支持占很重要的部分。胡文池在1935年和葉寶玉女士結婚,他說傳福音不容易,自己生比較快,育有二男六女。子女們一生最景仰的人是他們的父親,他們從小就是陪伴胡文池發展事工的夥伴。這本繪本的故事就是以胡文池兒女們的角度來書寫。布農族人在發展教會、建禮拜堂的過程中,擔心自己不懂得會計、不知如何管理奉獻,便將會友、族人奉獻的金錢,交給葉寶玉管理。葉寶玉對於布農族人,就像媽媽一樣,堅強中帶有溫暖。當胡文池每個月上山十幾天不在家的時候,前來等候胡文池尋求幫助,或是跟著胡文池一起回來的布農族人,葉寶玉都一併照顧。她從不讓胡文池擔心家用錢,親手縫製所有孩子的衣服,製作糕點販賣,貼補家用,好讓胡文池可以塞錢給貧困的原住民宣教師,並且不要求他們還錢。她照顧家裡的孩子,更是胡文池不在家時孩子們的身心靈依靠。
退而不休的生活
孫理蓮(Lillian R. Dickson)女士創設的芥菜種會於1961年在關山開設「瑪利亞山地產院」和「山胞肺病療養院」。胡文池在1971年8月申請退休,仍然以自由傳道的身分工作,繼續擔任山胞肺病療養院院牧。葉寶玉擔任瑪利亞山地產院院長,十年中,一共接生五千多位原住民孩童。瑪利亞產院完成階段性任務後,胡文池將之改為原住民學生中心,照顧出外求學的原住民。胡文池退休後協助東里、中坡、花蓮懷恩教會,以及美國紐奧良台福教會的工作。
信仰晚輩的學習典範
1974年前往關山牧會的盧俊義牧師,曾說過:「有一天,胡牧師要我跟他一起去肺病療養院,我才知道原來他和病人之間並沒有刻意保持距離,他甚至會跟他們擁抱,俯身在病床上病患的胸前,聽病人訴苦,也帶他們輕聲祈禱,那種貼切的、關懷的態度,真叫我感動不已,同時為自己日夜擔憂被感染的心而羞愧萬分。」
猶如鄭仰恩牧師在一篇專文中,用「擁有寶貝的瓦器」來形容胡文池牧師,胡牧師將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當做是上帝賜給他的恩典,並將自己視為上帝所使用的器皿,一生為傳福音而活,直到人生的盡頭。
感謝胡文池夫婦的女兒:胡美穗、胡佳美,孫輩:王俐俐、王瑞珍,提供意見、參與創作。還有,謝謝林蔚珈牧師的協助。
胡文池大事記
1910年 4月28日出生於台北縣新莊市
1918年 進入新莊公學校
1927年 進入淡江中學,入學考試那天,在淡江紅磚路上,拾到一張台灣學院50週年紀念圖片,以後立志讀神學院,終身不違背「從天上來的異象」。
1931年 進入台北神學校(即現在的台神學院)
1934年 受派至苑裡教會牧會
1935年 5月30日與葉寶玉女士結婚1,婚後育有2男6女
1936年 到頭城教會牧會3年
1939年 到花蓮觀音山教會牧會2年
1941年 到大甲教會牧會7年
1947年 在孫雅各牧師勉勵下,往台東縣關山鎮,為原住民開拓傳道。
1948年 2月入山傳道,先在延平鄉6個村莊巡迴傳道,又向海端、玉里等地進軍,並到處舉辦講習會、訓練宣道師,分派他們往東西部50處布農族部落開拓佈道。
1949年 信主人數日日增加,第一開布農族木造禮拜堂─古風禮拜堂落成,次年第二間竹造─龍泉禮拜堂落成,每間都有四十多人熱心求道。以後各地陸續興建教會,十年內全省布農族教會有50所,信徒約9,000人(初期因缺乏牧師,經胡牧師親手受洗者超過500人)
1959年 留學美國Hartford School of Mission研究語文學1年
1960年 返臺後積極翻譯布農族聖經
1961年 芥菜種會在關山開設「瑪利亞山地產院」及「山胞肺病療養院」,胡牧師為院牧,胡牧師娘為瑪利亞山地產院院長,10年中接生5,000多名原住民娃娃。
1969年 布農族教會增加為61間,信徒12,000人以上,各村莊都有教會,基督徒佔當時人口總數一半以上。
1971年 申請退休,仍繼續關懷布農族教會及肺病療養院。
1981年 代理東里教會牧師1年
1982年 兼任中坡教會牧師2年,協助建堂事工,熱心奔走募款,完成建堂事工。
1982年 6月15日獲台灣神學院頒贈「榮譽神學博士」學位。
1983年 5月17獲台灣省政府頒贈「績優傳教士」獎牌。
1984年 5月出版回憶錄《憶往事看神能》
1985年 再兼任中坡教會牧師1年
1986年 2月,日本基督教界出版《基督教名人大辭典》」刊出二千年來全世界基督教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胡牧師是台灣37人之一。
1988年 代理花蓮懷恩教會牧師一年
1991年 在美國紐澳良與兒女居住4年,協助紐澳良台福教會建堂完成。
胡文池著作:
一、台語《發音式羅馬字新讀本》(1945出版)
二、國日台語對照《聖經要理問答》(1945出版)
三、《布農羅馬字教本》 (1949出版)
四、《大山唱歌》布農族入信故事(1954出版)
五、《視唱入門》為教授山地人五線譜(1955出版)
六、《布農聖歌集》(1958出版)
七、《布農奮興短歌集》(1960出版)
八、《布農舊約故事集》(1961出版)
九、《布農新約聖經》(1972出版)
十、研究論文:「布農話文法」「Inflexion of Bunun verbs」「The structure of clauses in Bunun dialect」
胡文池撰 《憶往事看神能》1997年7月 (新增訂版) 人光出版社 p.277-280
http://www.laijohn.com/archives/pc/Ou/Ou,BTi/chronicle.htm
── 關於美好腳蹤系列繪本 ──
美好腳蹤系列繪本是根據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暑假兒童少年營教材介紹的信仰人物發展而成。該教材每堂課介紹一位在台灣默默奉獻的人物,有些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有些是飄洋過海而來的異郷人,還有一些是遠赴他國照顧艱苦人的台灣人。
本系列自2016年12月出版第一本繪本《憨人醫生王金河》以來,每年以4本的進度陸續出版中。這些故事背後都是無私付出的美麗人生,他們的足跡遍及台灣本島及離島,見證這片土地精彩紛呈的人文。
繪本特色
- 台灣本土人物故事
- 台灣插畫家創作
- 親子導讀─人物介紹
- 親子旅遊─相關景點踏查
- 隨書附贈英文(或母語)別冊
- 有聲繪本線上聽─華文、台文、英文或其他語言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