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生活在今天的香港,信徒實難以『政教分離』避談政治。基督徒關心甚至參與政治,除了對聖經和神學有基本認識外,也當明白信仰與公共和本土意識的關係,不過更重要的是信徒靈命素質的培育。本書對上述範圍都有涉及,深入淺出,對探討政教關係是好的開端。」
──袁天佑-香港循道衛理聯合教會牧師
「『生於亂世,有種責任』是近年不少信徒的召命,無奈很多教會缺乏知識和膽量去探討,信徒更感孤單、忿怒、無力和失方向。喜見母校並非一所象牙塔,迴避爭議,反而論及抗爭及本土議題,探索信徒的角色、態度、實踐和靈命培育。按個人經驗,關心社會者需要群體和反省空間,每篇文章備有小組討論正好讓信徒一起反省和實踐。」
──陳德晶-宣道會宣愛堂傳道
「近年香港政局混亂、社會撕裂,基督徒在面對時代的挑戰下,特別是年青一代信徒的覺醒,經歷多個社會運動後,公民意識大大提高,覺得有需要反思信仰與政治之間的關係。一直以來,教會對回應社會與政治議題都沒有太深入的神學思考,甚至迴避這個問題。本書從聖經、神學及靈命培育等多個角度,討論基督徒在公共空間的使命,探討教會如何回應社會運動及政治參與。面對未來,香港的政治局勢相信會繼續不穩定,期望本書能喚醒基督徒積極投入社會,為真理與公義作見證!」
──蔡廉明-電影《十年》監製
作者簡介
江丕盛博士,中國神學研究院訪問教授,Quest Institute主席,中神訪問教授,多個國際學術期刊和出版系列的顧問編輯。曾任中神副院長,兼信仰與公共價值研究中心主任和教授,以及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系主任和教授,兼中華基督宗教研究中心主任。自九十年代初,積極關注和推動跨科際、文化和宗教之間的對話,為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Science and Religion(Cambridge)創會會員,並於1992至2006年間,代表World Alliance of Reformed Churches(Geneva)參與改革宗教會聯盟與東正教會的對話。他近年來尤為關注信仰群體在公共空間的參與和發聲,深信信仰應當活現人前,非自囿於教會四堵圍牆內,信仰的反省不僅是為了信仰群體自身,更是為了整個社會,進而展現信仰對人性和群體的關注和尊重。他在《iQuest》、《時代論壇》、《主場》、《評台》等媒體上發表短文,如〈信在「佔中」》系列(七篇)、〈關懷香港〉系列(九篇)、〈十年太久.只爭朝夕〉、〈從自義和暴力中得釋放〉、〈訴求人性的善〉等。
辛惠蘭博士,中國神學研究院助理教授,於香港大學法律系畢業後,一直於律師行工作,有機會接觸不同階層的社會大眾,漸漸培養出對社會政治及民主的關注。目睹近年香港經歷的急劇變遷,她對基督徒在世俗洪流中如何自處,如何迎向挑戰、活出美好見證等問題時有所思,深覺信徒群體必須認真反省並勇於回應。辛博士在英國深造時,其新約研究的博士論文探討初期教會如何基於對基督徒地上身分的理解,釐定與周圍世界相處的策略,回港後亦不時就不同公共議題發表文章。分享閱讀新約聖經的領受,包括《仍是權威?已經過時──反思聖經對同性戀立場的持續規範性》、《當「接待」遇上「撕裂」:一個新約的觀點》、《當「客旅」遇上「本土思潮」》,《啟示錄中的暴力語言與非暴力抗爭》,散見於不同期刋。教學以外,辛博士亦肩負基督教信道會東九合一堂義務傳道一職。
張略博士,中國神學研究院周永健教席教授,曾任中學教師,後蒙召進入中神修讀道學碩士課程。1987年負笈澳洲,主修新約研究,兩年後學成歸來,加入中神任教;1995至1999年再度前往海外深造,到英國攻讀哲學博士課程,專研新約。他對保羅書信以外的新約書卷及兩約之間的文獻鑽研甚深,且著述甚豐。著有《雅各書註釋》、《希伯來書、大公書信與啟示錄要領》(合著),《彼得後書、猶大書註釋》以及《使徒教父著作》(審校)。張博士清楚看到神學教育必須與教會實況配合,多年來一直堅持兼顧教會的牧養工作,對神學訓練與牧職事奉的融會貫通有深切體會;1991年由金巴崙長老會按立為牧師。
張智聰博士,中國神學研究院副教授。負笈海外深造前,從未想過將要在這政局波譎雲詭的日子教聖經。雖然心繫年輕一代,但每次與他們接觸,都欲言又止,生怕看到自己的離地,又怕看見他們的抽離。不長於網絡議論,也不諳政治與神學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只看見舊約中神對子民的說話,從來也沒有脫離一個接一個的政治洪流,在權力博奕的幃幕前,挑戰子民活出一個有情有義、勇敢忠信的身分。面對此時此刻的困局,詩篇一三四篇常在他心,學習在漫漫長夜舉手禱告,不讓無盡的黑暗吞噬心中的光。
黃國維博士,中國神學研究院助理教授,於中學時代信主,1989年秋季赴美攻讀大學,於美加旅居八年後在1997年回歸前夕回港定居和工作。2002年蒙召進入中神修讀道學碩士課程,畢業後於教會任職傳道,負責教會的社區關懷事工。後於美國迦勒特福音神學院修讀博士課程,主修家庭神學,並在政治、科技哲學和生物倫理之課題上均有研究。畢業後在中神任神學科助理教授,亦是中神信仰及公共價值研究中心之研究員。在近年的政治環境下,黃博士感到信徒必須提升對政治和政治神學的認識。除了主領政治神學講座以外,黃博士亦曾在《時代論壇》、《iQuest》及《信仰百川》等媒體發表政治和社會議是題的文章。
葉沛森博士,中國宣道神學院神學講師,中國神學研究院延伸部前主任,中神校友,2008年畢業後到英國進修系統神學博士課程,2013年年底加入中神延伸部,負責證書課程的統籌策劃,亦成為信仰及公共價值研究中心研究員。社會上讓人向上流動的門一扇一扇被關上,尋求生活改善的希望落空,身分政治在這處境中冒起,成了年輕一代在窘困中自我肯定和表述的出路。形形色色身分政治對人和世界的解讀與想像,未必跟信仰調和,信徒在這潮流中怎樣自處是葉博士所關心的課題,尤其當身分是在無情的政治角力中萌發,這過程對人心靈的摧折更是不能忽略。
雷競業博士,中國神學研究院天恩諾佑教席副教授,於加拿大讀大學時信主,曾修讀經濟學博士班,後來領受了全職事奉的呼召,就無心戀戰,沒有完成經濟學的論文。多年後釙終於從愛丁堡大學取得神學博士,同時一宜對信仰和經濟生活的關係感到興趣,有時會扮演這方面的專家。他喜歡穿梭於古老傳統與當代文化處境之間,他的教學包括從中世紀教會歷史到流行電影的價值觀。他認為神學絕非遙不可及之事;反之,神學是信徒在生活處境中表達信仰的反省與踐行。信徒要學習以信仰審視自己和世界,並以今日的語言宣揚整全的福音。雷博士的研究主要環繞信仰與文化,探索昔日和今天的信徒如何借用世界的思潮來表達信仰,信仰又如何批判世界的思潮,從中思考信徒轉化社會文化、社會制度和個人生命的可行途徑。他有幸能成為明光社的董事,也是使命公民運動的顧問之一,身體力行在前線回應流行文化帶給信徒的挑戰,亦嘗到投入社會爭議時所面對的委屈與掙扎,深感靈命對入世信徒的重要。著有The Beauty of the True God、《睇電影,學神學》(合著)和《追尋基督王國:中世紀教會政治,學術和靈命的演變》等。
潘怡蓉博士,中國神學研究院助理教授,早年在台灣校園福音團契服侍,尤其關注青年人與大學生的靈命培育;1993年來港,於中神先後修讀道學碩士與輔導教育碩士。多年來,她一直參與海外中國學人與專業人士的門徒訓練,曾有六年在德國牧養海德堡華人團契,並協助歐洲華人宣教事工;目前除教學外,一方面擔任香港聖經教會顧問傳道與香港FES的董事,致力於推展靈命塑造與培育事工。另一方面亦擔任 Spiritus: A Journal of Christian Sontualty 的編輯委員,並參與在 Th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Christian Sprtuality 的國際特別委員會,與不同學者一起推動靈修學的多向度研究與對話。潘博士於比利時瀂文大學進修教牧神學和靈修學期間,留意到在歐洲不同的教會傳統與文化中,基督教靈修學對教牧神學具有深遠影響,並深切體會到實踐神學不能缺少靈修學的內涵。潘博士於2009年加入中神擔任副校牧;2014年轉任助理教授,參與基督教靈修學、靈命培育與教牧輔導的教學。她認為神學教育須與教會的牧養和宣教運動緊密結聯、神學反思亦須在時代的場景與對教會的服事中進行。她期望往後能繼續對靈修神學有更深入的研究。
薛霞霞博士,中國神學研究院助理教授,自小信主,於中學時期蒙召,從此積極參與校園的學生事工;2005年在北京完成碩士課程,同年進入中神修讀神學,期間更加清楚知道上帝呼召她投身神學教育,參與培育傳道人的事奉;2009年赴加拿大深造,主修新約研究;2014年學成回港,正式加入中神教授團。薛博士深受眾多聖經人物的生命故事所觸動,對他們在特定的歷史時空下所經歷的掙扎,所感受的困惑和悲苦,別有體會。在人性深處,究竟他們是怎樣跟上帝相遇的?他們又是如何面對自己、面對他人、面對上帝的?薛博士深信,在神的話語裡沉澱扎根、思考反省而來的牧養服事,其基礎必然更為穩固。薛博士身為一個在大陸背景成長的新約學者,對於近年香港的政治氛圍有諸多感觸,同時也很關注保羅書信中的相關政治議題
目錄
推介/袁天佑
推介/陳德晶
推介/蔡廉明
序言/李思敬
前言/雷競業、辛惠蘭
實踐篇
1. 又關信仰事?──追求公義的靈命/雷競業
2. 「愛你的仇敵」──作世代和平之子/張略
3. 默觀與行動──靈命培育中的社會參與/潘怡蓉
專題篇
4. 不可不知的上文下理──再思羅馬書十三章1至7節/薛霞霞
5. 抗爭有理──哀告詩的政治意義/張智聰
6. 左右兩難──彤穿越本土的大公觀念/葉沛森
理念篇
7. 從命?抗命?──從新約聖經看順服掌權者/辛惠蘭
8. 夾縫中的盼望──進入公共空間的宗教信仰/江丕盛
9. 政治這個禾場──大使命與教會的政治參與/黃國雄
聯合書目
作者簡介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