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作者簡介】
李慶良(Albert Lee,內文簡稱AL),現任RBC國際部主任,兼任RBC新加坡辦公室主任。
安妮卡塔斯(Anne Cetas,內文簡稱AMC), 19歲起開始讀靈命日糧,6年後成為RBC的編輯,逾二十年之久。2004年加入靈命日糧作者團隊,在教會擔任輔導工作及主日學教師多年。
大衛伊格(David C. Egner,內文簡稱DCE),Campus Journal(RBC針對高中及大學階段的年輕人所出版的靈修刊物)的主編,他同時也是一位多產的作家。
大衛麥克斯連(David C. McCasland,內文簡稱DCM),自由作家,他的作品包括章伯斯(Chambers)的傳記等。他目前正在編撰章伯斯全集。
大衛羅普(David H. Roper ,內文簡稱DHR),牧會經驗30餘年,出版過幾本書, 並主持愛達荷山事工,是專為輔導牧者夫婦的機構。
狄漢丹尼斯(Dennis J. De Haan,內文簡稱DJD),狄漢馬丁的姪子,他在《靈命日糧》擔任編輯,直到1995年才退休。
海登羅賓遜(Haddon W. Robinson,內文簡稱HWR),曾任牧師、達拉斯神學院教授、丹佛神學院院長,現任教於Gordon-Conwell神學院。
亨利鮑契(Henry G. Bosch,內文簡稱HGB),狄漢馬丁的好友。他提議出版一種靈修教材以鼓勵人們養成每日閱讀聖經的習慣。早期的《靈命日糧》全由他與狄漢馬丁撰寫。
賀柏汎得(Herbert Vander Lugt,內文簡稱HVL),RBC的資深編輯,他曾在六間教會牧會,並撰寫許多書籍。
大衛布瑞能(J. David Branon,內文簡稱JDB),Sports Spectrum雜誌的主編,同時也為Campus Journal撰寫文章。
喬妮育得(Joanie E. Yoder,內文簡稱JEY),她和已過世的丈夫曾在英國建立一個福音戒毒療養院,也曾撰寫若干書籍。
朱莉林克(Julie Ackerman Link,內文簡稱 JAL),一位老練的作家和編輯,目前任職於RBC 及 Discovery House Publisher。
狄漢馬丁(Martin R. De Haan,內文簡稱MRD),RBC的創辦人,曾經是醫生,後來成為一名牧師。於1938年創立了RBC,並於1956年開始出版英文版的《靈命日糧》。
狄漢馬丁二世(Martin R. De Haan II,內文簡稱MRD II),狄漢李察的長子,在父親因健康理由退休之後,接任RBC總裁至今。
狄漢李察(Richard W. De Haan,內文簡稱RWD),狄漢馬丁的兒子。於1965年接替父親的工作,除了《靈命日糧》之外,他也寫了許多書。
佛倫葛朗(Vernon C. Grounds,內文簡稱VCG),曾任丹佛神學院院長,現為RBC的董事。
1938年狄漢馬丁牧師(M. R. De Haan)創立了RBC(Radio Bible Class Ministries)。目的是以此事工帶領世界各國的人們建立對基督的信仰和屬靈上的成熟度。
本事工從美國底特律的一個小型廣播電台開始,從而成為許多人尋求聖經智慧的來源。後來又根據廣播的教導內容發行了《探索叢書》及每三個月出版一次的《靈命日糧》小冊。以贈送的方式提供給每一位有需要的人。1965年由狄漢李察(Richard De Haan)接掌事工,他常被稱為「激勵者」。為使RBC的教導能擴展到所有的人,他更秉承這項遺志,讓這份文字事伸展至世界每一個角落。現任總裁為狄漢馬丁二世(M. R. De Haan II),他關心教義的正確性,並期望能用清楚的方式來傳達上帝的話語。
本書乃RBC與橄欖出版社共同合作出版,將近來最精彩的篇章慎選出其中的365篇,訂出每月主題及全年讀經進度(一年剛好讀完一遍),是一本能幫助您將信仰與生活結為一體的靈修書籍。
【目錄】
本書緣起
作者簡介
一月 得勝信心
二月 愛人如己
三月 生命活水
四月 永恆眼光
五月 渴慕成長
六月 良言慰語
七月 樂意事奉
八月 穩定根基
九月 禱告良辰
十月 耐心等候
十一月 獻上感恩
十二月 聖誕期盼
【內文試閱】
1月1日
得勝的信心
讀經:撒母耳記上1章1-18節
金句:「我用我的聲音求告耶和華,他就從他的聖山上應允我。」(詩篇3篇4節)
全年讀經:創世記7-9章;馬太福音3章
很少有事情能像資深員工的批評一般,使新同事表現不佳。好的人事主管知道這一點,會在新員工周遭安插良師益友,保護他們不會受到無謂的刺傷。
哈拿是一位良師益友,爲我們示範如何處理別人的批評,以及自己內心的渴望(撒母耳記上1章1-18節)。圍繞在哈拿身邊的是不理解她的丈夫、奚落她的同輩、太快下定論的祭司。哈拿藉由對上帝傾心吐意,度過迷霧籠罩的幽暗(10節),現在我們雖已知道上帝賜哈拿一子,以回應她心中的禱告,卻仍不確定以利的祝福是個心願,還是從上帝而來的應許(17節),但我想最重要的是她不再憂愁滿面,因爲她對上帝傾心吐意,內心就得到平安。
上帝創造我們,讓我們和祂建立起關係。當我們與祂的關係更親密時,不只是能體驗祂的同在,更能從祂那裡得力量。無疑的,上帝樂意聆聽我們向祂傾訴內心的傷害和情緒困擾,因爲這表達了我們對祂的信任。當我們把自己的困擾——不論是別人的批評,或是內心深處的渴望,都已交託給最有辦法整理頭緒的上帝時,我們總能發現新的眼光,也得著安慰。RK
我那最仁慈的朋友,-
雖然我的眼不能見;
每當向祂傾心吐意,
祂就賜我福杯滿溢。Shuler
禱告時,有心無語強過有語無心。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